每当看到实验室里那截搭载形状记忆合金接头的管道样品,我就想起三年前在南海油气田的现场调研。当时平台技术人员向我们反映:传统法兰连接在温度波动下经常发生泄漏。这个痛点促使我们启动‘智能管道’研发项目,最终选择NiTiNb系列形状记忆合金作为突破口。
我们的核心技术是利用材料的相变特性实现自紧固功能。当管道温度从安装时的20℃降至海底的4℃时,合金发生马氏体相变产生4%的应变恢复,这个微小的尺寸变化能使接头密封比压提高50%。去年在东方1-1气田应用的200套接头,至今保持零泄漏记录。
制备工艺中最关键的是热处理参数控制。通过DSC-1000差示扫描量热仪,我们精确测定出Af点(奥氏体终结温度)为65℃的合金配方。这个温度区间确保接头在海底低温环境下保持预紧力,又在维修时可通过热风枪简单拆装。目前我们的SMA-3生产线每月可加工3000个标准管件。

最令人振奋的是去年与中海油合作的项目。我们在32公里长的海底管道上每隔50米安装一个记忆合金监测环,通过电阻变化实时感知管道应变。当台风‘山竹’过境时,系统成功预警3处潜在危险区段,为及时抢修赢得宝贵时间。

在模拟测试中,记忆合金展现出的超弹性更让人惊叹。在MTS-800液压伺服机上进行的循环加载实验表明,合金在6%应变下仍能完全恢复,疲劳寿命达107次。这个特性使其特别适合在地震活跃区的管道系统中使用。

现在我们正研发的第三代智能管件,集成了形状记忆合金与光纤传感技术。已与清华大学机械系共建实验室,探索在合金中嵌入碳纳米管形成自感知网络。这项突破将使海底管道真正具备‘触觉神经’,为智慧海洋战略提供关键技术支撑。
24h服务热线:13845672310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金融中心大厦18楼